本报记者 乔金亮
日前,“圣泽901”等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审定,意味着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实现突破。业内人士的比喻很形象,“这是把卡在脖子上的手指头一根根掰开了,白羽肉鸡养殖的命脉真正控制在我们自己手上了”。
作为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禽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加快,人民群众“有肉吃、吃好肉、且多样”的需求日益增长,实现优质畜禽种源供给愈加迫切。我国畜禽种业家底如何?振兴畜禽种业应怎样发力?
摸清种业家底
“我国畜禽种业不断发展,但总体上长期处于散、小、慢的状态。2008年到2020年,第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畜禽生产性能水平明显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表示,总体来看,畜禽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基本解决了“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具体来说,黄羽肉鸡、蛋鸡、白羽肉鸭种源能实现自给且有竞争力;生猪、奶牛、肉牛种源能基本自给,但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表示,所谓差距,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白羽肉鸡过去长期依赖进口,如今刚刚实现突破;能繁母猪年均提供育肥猪数量比发达国家低30%左右;奶牛单产水平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二是育种基础有待夯实,生产性能测定规模小、性状少,以种猪为例,平均测定的比例仅为发达国家的1/4。三是育种体系有待完善,实质性的联合育种推进比较缓慢,畜禽企业总体实力弱。
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蒋小松看来,短板还体现在畜禽育种创新支撑薄弱,体制机制尚待完善。在育种科研组织模式、科技成果评价与转移转化机制上长期缺乏可操作性的办法,国家财政对畜禽育种总体支持力度偏弱。同时,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力量分散,研发不可避免地出现低水平重复,而协同创新不足,各方利益和成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育种材料、共性成果不能有效交流共享。
提到畜禽种业,很多人关心种猪进口问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说,近10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足10%。事实上,发达国家间都在进行品种交流,这是国际惯常做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瘦肉型种猪以来,我国实施了本土化选育,保障了近90%的生猪种源供给。目前,我国种猪供给立足国内是有保障的。但是,规范的系统选育比国外晚了近50年,饲料转化率等与发达国家有10%至30%的差距。可见,适当引种有利于国内种业加快追赶,完全不引种也可以,但会影响效率。
实施遗传改良
奶牛良种是奶业的根基。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奶牛自主育种体系架构基本形成。不过,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去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奶牛繁育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品种登记的规模小,生产性能测定参测比例低,导致奶牛群整体的遗传改良进展迟缓;奶牛核心种源自主培育能力不强,核心种源自主培育和奶牛良种快速扩繁技术依然是短板。“期望新形势下,继续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着力解决我国奶牛种业发展的短板弱项。”
“20多年来,温氏集团收集鉴定国内外大量瘦肉型种猪资源,构建了企业自有种质资源库,保存遗传物质40余万份。在全国布局25个种猪和10个家禽育繁基地,培育畜禽新品种。”温氏集团董事长温志芬表示,目前,企业正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恒健基金等合作,组建广东畜禽种业集团。第一期将以生猪种业为重点,注册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力争用5年时间,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种猪育种企业。
顺应行业期待,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自2021年实施,为期15年。“生猪、奶牛、肉牛、羊、蛋鸡、肉鸡六大畜禽的主攻方向,都是实现品质和性能持续提升。”时建忠说,六大畜种又各有特点,新一轮遗传改良分别锁定了主攻方向。比如,生猪主要聚焦瘦肉型品种和地方品种,支持发展区域性联合育种,推动育种体系的全面升级。奶牛主要聚焦主导品种,建立核心种源培育体系,创新联合育种组织机制;扩大生产性能测定规模,完善奶牛的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
孙好勤说,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重点是要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强化自主创新,突出主导品种选育提升,注重地方品种开发利用;强化育种基础,开展高效智能化性能测定,构建育种创新链大数据平台;强化育种体系,以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为依托,支持发展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的联合育种实体;强化企业主体,支持畜禽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做精。
文章来源:《畜禽业》 网址: http://www.cqybjb.cn/zonghexinwen/2022/0505/1002.html
上一篇:振兴畜禽业 “良种”要先行
下一篇:呼唤更多优质种源供给——振兴畜禽业“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