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题:如何打好翻身仗?——聚焦畜禽种源“卡脖子”问题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殖大国,长期以来却在部分畜禽种源上依赖国外。加强畜禽种业自主创新,是破解中国养殖业大而不强局面的关键,也是更稳固保障人们肉蛋奶消费的基础。如何打好畜禽种业翻身仗?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小标题)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肉类产量7639万吨、禽蛋产量3468万吨,均居世界第一。
猪肉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消费品种。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瑶生说,40年来,我国引进了全球主要种猪出口国的品种资源,并开展了本土化选育,目前以瘦肉型猪种为主生产的商品猪超过八成。
“近十年,我国每年平均进口约1万头种猪,占我国育种核心群年更新量的10%左右,数量上不多,却是我国猪遗传改良重要的素材,因为健康、性能等情况比较好。”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立贤说。
鸡肉是另一大主要肉食消费品种。我国的肉鸡市场上,主要包括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黄羽肉鸡是我国地方品种培育而成,主要是整鸡销售,种源自主率为100%;白羽肉鸡主要是屠宰分割后销售,占鸡肉市场供应量的50%以上。
“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源都来自国外,因为它生长快、养殖效率高,快餐店等都用这个品种。我们在种源国产化方面正抓紧相关工作。”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专家组组长文杰说。
其他品种,如肉牛种公牛种群、蛋鸡的祖代也不同程度存在种源进口问题。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现武表示,发达国家发展现代畜禽养殖时间早,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形成了完善的繁育体系;我国发展现代畜禽养殖只有数十年,虽然目前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许多畜禽品种可以实现自主,但在育种技术和效率上存在差距。
(小标题)畜禽育种难在哪?
采访中,专家们表示,相比农作物品种培育,畜禽品种培育更难。这是为什么?
周期更长——“为确保种群的优良性状可以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需要4个世代以上的持续选育。一般来说,禽类要8至10年、牛至少要经过20至30年才能培育出新品种。”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说,新品种育成之日也并非大功告成之时,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选育提高,否则品种就会自然退化。
技术更难——畜禽育种技术分为常规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以生猪育种为例,常规技术包括测表型、看系谱、遗传评估;生物育种技术包括分子标记、基因组选择等方式。目前我国以常规技术为主,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成本更高——一方面,需要一定数量的畜禽种群才能进行观测选育,场地、饲养、管理等费用不菲,有时“一场疫病就使种畜场多年心血化为乌有”;另一方面,畜禽品种培育出来仍需不断投入,在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
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陈继兰等育种专家表示,畜禽品种培育周期长、投入大,单靠科研院所和公立机构难以支持,而一般企业“不敢碰”。专家们希望加快建立院企联合育种机制,针对市场需求精准培育品种并进行推广应用。
(小标题)翻身仗如何打?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确实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可喜的是,在部分畜禽品种领域,我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培育出“栗园油鸡蛋鸡”和“京星黄鸡103”肉鸡配套系,在保持肉、蛋品质风味基础上,产蛋量、繁殖力和饲料转化效率显著提高;培育了两个瘦肉型肉鸭配套系,2020年推广量达12亿只,占全国市场的36.5%,打破国外品种垄断;以西门塔尔牛与我国本地黄牛杂交培育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有望打破肉牛种质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正在培育的“平凉红牛”,有望成为高档牛肉专用品种;“中畜一号”“中畜二号”优质猪新品种已完成多世代选育,将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农业农村部提出,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在畜禽种质资源、重大品种培育、条件能力建设、成果产业化应用等方面进行部署。
文章来源:《畜禽业》 网址: http://www.cqybjb.cn/zonghexinwen/2021/0210/577.html
上一篇:三大股指高开!畜禽养殖板块领涨
下一篇:动科所(水产所)举办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