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清原县,素有“四河之源”“绿色屏障”“天然氧吧”美誉,山多水丰,物产丰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清原实现了从“靠山吃山”的拼资源式发展到“生态立县”的思路转换,再到现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升级。
清原依托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叫响了“四河之源、全域氧吧、休闲花园、满乡故里”具有清原特色的生态旅游经济品牌,生态旅游已成为清原经济发展新引擎。
发展生态旅游 “红河”应运而生
提及清原旅游,不得不提到“红河谷漂流”,在2003年清原县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思路之时,“红河谷漂流”作为县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正式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红河谷漂流正式营业。
随着景区的快速发展,接待旅客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据统计,景区运营近十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53万,营业收入超过1.5亿,上缴税费3906万元,安置就业人数3000余人。此外,景区每年运营期间还会向社会提供500个临时就业岗位,与景区相关的配套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2003年以前清原县的主要支柱产业是采矿业,并以木材、林下经济、药材种植等为辅助经济。当时县领导对县域经济的未来发展颇为担忧,矿产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出于对红河上游浑河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势必要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可是一旦打破现有的经济结构,接下来税收、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将随之而来。几番思索之后,县政府决定建立以生态旅游为主要经营业态的全新经济格局,促进清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清原满族自治县县人大《如何发展沟域经济,打造生态大县——关于对红河峡谷漂流公司经营现状及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表示,8年间接待旅游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全县旅店业住宿床位由不足1000张发展到4800余张,漂流期间的接待住宿人数由0.2万人增长到4万人,分别比2003年增长4.8倍和19倍。作为清原旅游经济的龙头,红河漂流公司带动了当地畜禽业快速发展。大苏河、清原镇、敖家堡和湾甸子等4个乡镇的第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势头强劲。据税务部门统计,2011年清原只有红河漂流一家旅游景区,但全县第三产业税收达万元,是2003年的10.2倍。
红河漂流发展模式在全县整体产业结构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红河漂流项目也改变了清原县根深蒂固的产业结构模式,使清原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建设生态山水城市的基石。现今,红河漂流已经打造成了“北方第一漂”,历经17年发展,红河漂流吸引近400万游客,红河漂流不单是一个景区、一家企业,如今已成为就业产业、扶贫产业、振兴乡村的产业,实现了所谓“一条河带火一条沟、一条河带旺一个县”。
“树一个品牌、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红河谷漂流用17年时间践行着清原县委、县政府发展生态旅游的初心。
旅游龙头濒临破产 杨德全力保红河
红河漂流是国家级4A景区,抚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试点项目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探索,红河漂流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具影响力的休闲旅游项目、辽宁省抚顺市旅游产业龙头企业、清原县的重要支柱型企业。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河漂流公司正被沉重的债务负担所困扰,多年来数次游走在破产边缘。
数据显示,2004—2009年六年间,红河盈利共计7059万元,生产成本仅占35.87%。而从2010年-2015年末的财务数据显示,六年间亏损共计万元,其中仅财务费用支出一项就高达8204万元,包括银行贷款利息及民间借款利息。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向政府缴纳的税费、支付的利润分成、为政府垫付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代政府垫付的建设借款利息,以及水灾后代为政府复建的水毁道路、漂流河道的清淤修复等支出较大。
2011年末,受政府长期占用企业资金影响,高额的财务利息使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99%。红河面临破产境地。11月29日,作为企业总经理的杨德全前往北京,找股东召开股东会议,协商增资扩股事宜,所有股东均表示不再向公司注资。为了保住红河漂流,杨德全毅然凭借个人信誉筹集资金向公司注资7748万元。此后,抚顺银行又为企业贷款4000万元,把企业从濒临破产的生死线上挽救回来。红河的品牌保住了。杨德全虽然股比变为94.48%,但同时也需要按股比承担6488万元的债务。加上漂流公司当时的1.6亿元负债,杨德全累计负债近2.2亿元。
杨德全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年景区接待60万人次的经营收入标准计算,还清全部债务需要4年。债务还清后,还需要弥补企业亏损。亏损弥补后,杨德全才可以通过利润分配,用来偿还自己因为注资7748万元所欠下的7000万元的个人债务。庞大的债务压身,巨大规模的景区运营,让杨德全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更透支了本就不太健康的身体。杨德全经历了四次大手术,与死神四次擦肩而过,目前仍在不断接受治疗。
文章来源:《畜禽业》 网址: http://www.cqybjb.cn/zonghexinwen/2020/0808/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