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云龙县在土地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三项补贴"、取消农业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农业农村改革进程中,抢抓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立足县内自然资源优势,从农业产业的生产规模、品牌创建、产品营销三大方面入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推进品牌创建工作,不断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同时,树立"互联网+"服务理念,建立线上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生产和销售之间的无缝对接,开创了农业产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5.57亿元,是建国初期599万元的427倍。
"生产方式"变革带来产业规模壮大
"在党支部和天池林果厂的带动下,我家现在已经发展种植了麦地湾梨30多亩,今年还从附近林农手里流转了60亩,一家人的增收也就有了更大指望。"正在梨园里忙活的诺邓镇天池村一组果农杨胜勋告诉记者。
据天池村老党支部书记赵光慈介绍,天池村党支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着手进行了先期的考察和试验,从1991年开始在天池河东片区陆续推广种植麦地湾梨,并通过召开群众会、民意测评、土地承包、人员分工等,建立了一套早期的由支部引领、"总厂+分厂+农户"的系统管理模式。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整个天池村500多户群众中有460多户种植了麦地湾梨,全村共种植麦地湾梨1万多亩,这都离不开党支部、党员和天池林果厂的积极引领。
天池村麦地湾梨产业的发展是70年来云龙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建国初期,云龙农业基础设施差、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生产小、散、弱,农产品产量低,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只有113公斤,经济作物更是少之又少、弱之又弱。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云龙历届党委政府立足县内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先后引进北花公司、瑞通牧业公司、丰农公司等一批实体企业,并培育了州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业庄园6个、家庭农场1个,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19个,登记认定的家庭农场有52个,通过采取"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发展农业产业,以"生产方式"的变革带动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目前,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48万亩以上的同时,建成泡核桃基地132万亩、生态茶园4.2万亩、麦地湾梨4.9万亩、花椒6万亩、蔬菜6.6万亩,发展金银花5万亩、红豆杉4.9万亩、滇重楼5400亩、党参9600亩,实现中药材动态保有量达15万亩;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户72户,实现大小牲畜存栏79.7万头(匹、只),畜禽业产值达10.34亿元。
谈到建国以来云龙农业产业发展,退休老干部李建华告诉记者"我们小时候,连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培植工作,大力发展泡核桃、茶叶、中药材、麦地湾梨等种植业及生猪、黑山羊等养殖业,为老百姓增收致富打牢了基础。"
"品牌效益"凸显带来产品市场扩大
2012年5月,作为大理州唯一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的名特食品播出后,云龙县"诺邓火腿"瞬间名声大噪,成为备受吃客青睐的云南三大著名火腿之一,当年"诺邓火腿"商标就被评为"知名商标",2013年被评为"著名商标",2014年"诺邓火腿"地理标志通过农业部专家审批。随着一项又一项挂冠的取得,诺邓火腿的价格被节节推高、甚至供不应求,"品牌效应"的凸显带来了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
文章来源:《畜禽业》 网址: http://www.cqybjb.cn/zonghexinwen/2020/0724/397.html